答案:正确答案:
(1)密切观察体温变化,每2小时测量1次,体温应尽量控制在38℃为宜,使用肛表测温。
(2)病人畏寒发热,其病邪在表,宜发散,故室温不宜过低。中药宜热服,药后鼓励病人多饮热汤热粥,并加盖被服以取微汗,助药力驱邪外出,不可使用物理降温法。
(3)气血两燔、热陷营血所致高热,病人多喜凉畏热,故病室宜通风凉爽宁静。持续高热耗津伤液,应鼓励病人多饮清凉饮料或甘润多汁的瓜果汁。大便燥结时可用缓泻通便药或温凉水灌肠,以通便泄热。高热不退可采取物理降温,如用冰帽、冰袋冷敷,或用石膏水、荆芥水、酒精擦浴,必要时用冰水灌肠。
(4)高热伴有四肢厥冷者提示有阴损及阳,阴阳俱脱之危证(微循环障碍),故禁用冷敷和酒精擦浴,以免加重病情,可采用低于体温约2℃的温水擦浴。降温时注意观察体温和病情变化,防止因体温骤降而发生虚脱。
(5)药物降温,主要用于其他降温无效时应用。用药物降温时一定要遵医嘱给药,并应用小剂量;退热药物配合物理降温。常用药物有:吲哚美辛、阿司匹林,高热伴惊厥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,也可用中药柴胡、银花、黄芩等煎汤代茶饮。用药物降温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、体温及汗出,谨防汗出过多发生虚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