副溶血弧菌
副溶血弧菌
副溶血弧菌
一 、生物学性状
1 G—弧菌(多形性),单鞭毛
2 具 有 耐 盐 性 ( 与 霍 乱 弧 菌 的 显 著 差 别 ) , 在含有3.5%NaCl培养基中生长良好,无盐不长,>8%也不长,在海水中可生存 47天以上,在TCBS平板上形成绿色蔗糖不发酵菌落。
3 神奈川试验(KP):在高盐培养基上中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(β溶血)——耐热性溶血毒素与致病性平行(KP+,KP-)。
2.致病性
1.致病机制不甚明确
(KP+为致病株、KP-不致病) KP+有耐热性溶血毒素(耐热直接溶血素和耐热相关溶血素)及黏液素及黏液素酶
2.引起食物中毒好发夏季,误食未熟海产品等而致,潜伏短5-72h(24h),急性胃肠炎症状,水样便,病程短,可自愈(个别死亡)
3.病后免疫力不牢固,可重复感染
• 在胃粘膜粘液层中常呈鱼群样排列,传代培养可变为杆状或球型。
• 微需氧菌,营养要求高,需血液或血清
• 菌落:细小、针尖、半透明
• 脲酶(快生脲酶试验强阳性)、氧化酶、过氧化氢酶
• 生化鉴定:微需氧生长、氧化酶、触媒、尿素酶、葡萄糖分解阴性、硝酸盐还原阴性、25℃、43 ℃生长阴性、H2S阴性、萘啶酸试验阴性
第九节:分枝杆菌属
• 主要特点
– 细长弯曲,分枝状生长
– 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(分枝菌酸)
– 常用抗酸染色鉴定,呈抗酸染色阳性
– 引起疾病都呈慢性,并伴肉芽肿
• 分类
– 结核分枝杆菌
– 非结核分枝杆菌
– 麻风分枝杆菌
一.结核分枝杆菌
• 细长略带弯曲,分枝状,有荚膜,抗酸染色阳性
• 特点 1.专性需氧 2.生长缓慢 3.营养要求高,常用罗氏培养基
• 生长现象
– 液体:表面生长(菌膜)
– 固体:颗粒、结节、花菜状菌落,乳白或米黄,不透明
• 生化反应:1.不发酵糖类 2.触酶试验阳性,而热触酶试验阴性
•抵抗力:1.四怕(乙醇、湿热、紫外线、抗痨药物) 2.四不怕(干燥、酸碱、碱性染料、青霉素等抗生素)
•致病物质:荚膜、脂质、蛋白质
• 所致疾病:结核病
二.非结核分枝杆菌
结核分枝杆菌、牛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
特性• 对酸、碱比较敏感
• 对常用的抗结核菌药物较耐受
• 生长温度不如结核分枝杆菌严格
• 多存在于环境中、为条件致病菌
• 可引起结核样病变而受到关注
• 抗原与结核分枝杆菌有交叉
分类:1.光产色菌 2.暗产色菌 3.不产色菌 4.迅速生长菌